今天是:
.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天津教育报:匠心传承,古钟表“活”在数字时代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2-17  点击:

本报记者 刘佳 摄影 刘东岳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近年来 ,我市教育系统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非遗传承与推广领域 深耕细作。校园里,古老的技艺被重新演绎,传统的故事被再次讲述,非遗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绽放出绚丽的文化之花。

为全方位展示我市教育系统在非遗传承 与保护方面的丰硕成果,深入挖掘优秀做法、推广典型经验,本报从本期起开设“非遗 进校园”专栏。在这里,我们将一同探寻校 园里的非遗之光,见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薪火相传。

新学期还未开课,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钟鸣盛世”馆内已经热闹起来。从上学期开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师生团队一直在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代宫廷钟表修复与制作技艺的数字化工程而忙碌。

“钟鸣盛世”馆位于机电工程学院钟表与精密制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于 2023 年12月12日被市文化旅游局批准为天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这里也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钟表文化课的情景化授课地点之一。

馆内陈列着清代宫廷钟表修复与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李秋生大师制作的近 50 台钟表,从精巧的升降塔钟到灵动的水法卷帘人击钟,从憨态可掬的时光企鹅到神秘莫测的神秘钟系列,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李大师对工艺的极致追求。无论是漆、铸炉、牙、玉、木、金 等材料的精妙选配,还是零部件的精细制作与修配,都展现了清代宫廷钟表制作与修复技艺的高超水平。

“这些古董机械钟表不仅是时间的记录者,更是传统工艺的瑰宝。”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赵跃武表示,“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 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得以永久保留,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活力。”寒假中,赵跃武和机械制 造及自动化专业教研室主任冯志清带领十几名学生,对李秋生大师无偿提供给学校的钟表图纸进行数字化转换。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了非遗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冯志清介绍:“我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图纸不清晰、结构复杂的零部件缺少组装过程等。但大家始终保持沟通,李大师也随时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得工作顺利推进。”

师生还不断探索非遗钟表三维立体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对机械钟表每一个零部件老旧图纸进行精确扫描,然后通过软件进行三维模型建立,最终制作出钟表的数字模型。当看到一座小型骨架钟的三维图像在屏幕上清晰地呈现出来,细部的机械构造与运行状态也能动态展现,师生们觉得所有努力都变得格外有意义。

参与项目的学生曹德丰深有感触地说:“看着这些古老的钟表在我们手中一点点‘活’起 来,那种成就感简直难以言表。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我意识到,传统非遗也要跟上时代步伐,我们年轻人也能为它的传承出一份力,这 让我特别自豪!”

日常教学中,李秋生大师及其他古钟表与文物修复大师定期来基地传授技艺。在基地,学生可以掌握最全的钟表核心部件擒纵机构、最先进的制表工艺、最高超的装调技艺。故宫博物院的古钟表修复过程中,有些不能修复的部件或是不能解决的关键部件,都是由李秋生大师带领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团队共同破解完成的。

李秋生大师带领学生了解非遗技艺。

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康宁表示,非遗数字化不仅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项目,激发更多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copyright©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中国·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雅观路3号
津ICP备12000893号-1号津教备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