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在线学习: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康宁:聚焦真实生产,产教融合需“真刀真枪”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4-24  点击:

近年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天津市“1+3+4”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五金”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与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副社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桂云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康宁

当前,无人机已广泛应用在城市规划、农林植保、公安执法、应急救援、物流运输、巡检巡线等领域,一端连接高端科技创新,一端连接行业实践应用,凸显了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互相赋能的产教融合路径。正如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康宁与《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副社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桂云对话时所说,近年来,学院立足天津市“一基地三区”的城市功能定位,主动服务天津市“1+3+4”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围绕无人机应用技术、药品生产技术等重点专业群建设,聚力搭建市域、行业产教融合平台,创新“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模式,累计获得国家级标志性成果25类93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点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充分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精准配适

李桂云:围绕办学特色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院是如何在具体实践中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协同的?

康宁:学院紧密对接天津市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特色产业学院为引擎,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一是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建立专业与产业联动机制。对接天津市重点产业链,打造人工智能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药品生产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四个重点专业群;对接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链和康养产业链,打造影视动画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两个特色专业群。充分发挥专业集群效应,促进专业群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培养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二是科学谋划“两翼”布局,构筑产教协同育人新生态。对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信创产业,牵头组建天开津南园精密仪器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参建天津经开区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和滨海高新区信创产教联合体两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对接航空航天产业,牵头建设全国空间智能技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对接新能源产业,牵头建设全国储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依托联合体和共同体,学院构建起政、园、行、企、校多元协同育人体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用、合作共赢。

三是聚焦产业发展布局,打造“产学研创”特色产业学院。学院与大疆、百度、梅花生物、TCL、完美世界等行业头部企业联合打造空间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创意、双碳、生物发酵技术、数字媒体与网络营销等六个特色产业学院,实现信息、人才、技术、物质资源共享,将产业学院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和继续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

李桂云:您刚提到建立专业要有与产业联动的机制,对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学校在专业调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康宁:学院建立了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不断优化学院的专业布局和专业设置。如对接天津市信创产业,增设云计算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新专业;对接新能源产业,增设储能材料技术专业;对接民生康养产业,增设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等。同时,撤销印刷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3+2)、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

下一步,学院将对接信创和低空经济产业链,增设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低空工程与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需要的新专业,撤销金融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安全技术与管理等专业,进一步提升专业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

构建多元协作育人模式

李桂云:据了解,学校一直践行“把产教融合落到实处”,请您谈谈相关实践。

康宁:产教融合落到实处,需要聚焦真实生产,不能为了教学而教、为了实训而训,要在整个过程中结合企业真正的生产实践,充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流程等。

首先是落到专业建设,打造产教融合育人新载体。学院实施“1+1+N”产教融合专业校企共建模式,即一个专业与一个区域内龙头企业和若干个产业链相关企业开展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如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与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空间智能产业学院,与天津市诺联科技有限公司和西安天翼智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空间智能技术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与天津市诺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施每年20人的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

其次是落到实践中心,打造开放型区域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例如,学院与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钟表与精密制造实践中心,打造了精密制造、装配调试、中试、检测、维护保养五大平台;并与清代宫廷钟表非遗传承人李秋生大师合作共建天津市首批非遗传承基地,成立了李秋生大师工作室,成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技术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在潜心培养高端制表匠的过程中融入传承非遗技艺和文化,在钟表与精密制造领域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最后是落到人才培养,聚焦企业人才需求,引入典型生产项目,实施多元协作育人模式。如,聚焦精密仪器产业园高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招工难问题,与海河教育园区、精密仪器产业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迈浦(天津)热流道系统有限公司、天津剑儒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探索实施了“1+1+N+X”(政府+产业园区+职业院校+企业)的协同育人模式,汇聚多方资源,共同实施“江恒工匠计划”专项培养,以企业真实的订单为案例进行项目化教学,强化专项技能训练,对学生进行“入岗、适岗、胜岗”三段式培养,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技能人才。

李桂云:当下,产教融合中存在“供需错位、合而不融、冷热不均、难以做实”的问题,您认为应如何破解?

康宁:产教融合问题的核心是院校要对企业有用,如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以及拓展业务等。为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聚焦企业技术堵点,破除科研成果转化壁垒。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要始终高度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如,学院依托无人机生产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生物制药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两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药品生产技术和无人机应用技术两个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组织开展“校企紧握手”活动,及时了解企业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打破学院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的壁垒,推进学院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其中,食品检验创新团队与唐山市盛川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唐山市大白菜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开展项目技术攻关,近3年帮助企业累计新增收入5860万元,新增利润1520万元。

二是完善校企互兼互聘机制,构筑校企高效沟通桥梁。打破校企界限,鼓励校企双方以双向兼职、双重身份、双岗一体的形式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形成“互兼互聘”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如,在“江恒工匠计划”定制班培养过程中,学院聘请了6名企业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并组织了6名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迈浦热流道系统有限公司挂职锻炼。在江恒定制班2024年总结会上,学院会同精密仪器产业园区对评选出的“杰出产业导师”给予每人5000元的奖励。

三是畅通校企供需对接渠道,打造产教融合服务平台。为高质量服务产业发展,打通多方信息沟通渠道,学院自主开发设计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邀请天开高教科创园津南园精密仪器产教联合体、全国空间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储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及特色产业学院各协作育人实体参建单位入驻平台,发布行业发展分析报告、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校企人才供需清单和技术供需清单,促进产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的深度融合。

打造中国农机走向世界的“天津模式”

李桂云:在学院的鲁班工坊国际教学中心,我们看到了巴基斯坦鲁班工坊的真实场景和项目建设情况,请您介绍一下巴基斯坦鲁班工坊的相关情况。

康宁:2018年,学院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旁遮普省职教局合作建设的巴基斯坦鲁班工坊启动运营。这是中巴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度合作,是立足“中巴经济走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现两国作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证明。

7年来,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鲁班工坊围绕巴基斯坦工业农业N个重点产业地域发展需求,建立多个市级分中心,服务旁遮普省内不同市域产业分布和发展需求,构建“1+N”省域建设模式;创新涵盖职业培训、学历教育和企业项目实习的“0.5+2+0.5”三阶段培养、“双证书”育人模式,培养留学生36人,培训当地技术青年13572人次,开发的“工业自动化及机器人(6 个月)”课程纳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术教育职业培训TEVT体系。以旁遮普省会工业城市拉合尔为中心,联动辐射农业城市木尔坦,助力巴基斯坦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形成“一省两城双职能”的建设成效,实现了“省内地域联动,人才分层培养,职能优势互补、产教协同发展”的可持续运营生态环境。

如今,巴基斯坦鲁班工坊成为“中巴走廊”技术人才保障驿站、中巴职教国际合作的新支点、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窗口、中巴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以及中巴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桥梁。

李桂云:2024年10月,学院应邀出席并主持了中国农业机械海外产教融合的优秀案例交流会,展示了巴基斯坦鲁班工坊助力中国农业机械走向世界的“天津模式”,请您介绍一下相关经验。

康宁:学院对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工业现代技术人才培养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强烈需求,积极响应中巴农业合作行动计划,服务农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巴基斯坦木尔坦MNS农业大学深度合作,创新“田间培训日”活动,以玉米收获的真实生产任务为培训内容,培养学员掌握机械化操作技能,为巴基斯坦培训员工500余人次。

其中,教学实训设备的勇猛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由巴基斯坦鲁班工坊产教协同育人联盟合作企业勇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当地的极大关注和欢迎,并与多家当地代理销售企业达成了采购合作。产随教出,“田间培训日”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助力了当地农业机械化应用与技术创新,展示了中国农机品牌和新技术。

未来,在深化巴基斯坦鲁班工坊省域市域联动共建模式基础上,学院将不断优化“引进来”和“走出去”品牌方案,继续助力天津发挥其在农业机械化领域的优势,积极探索“职教出海”新路径。

copyright©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中国·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雅观路3号
津ICP备12000893号-1号津教备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