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国资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秦加成在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理论研讨会上发言
今年以来市国资系统关工委按照市关工委教育基地“规范化建设、个性化培育、长效化推进”的总体要求,厘清工作思路,抓住关键持续跟踪,研究破解招法,拓展路径整体推进,国资国企特色教育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整合资源,明确主题,健全规范化体系
国资系统企业数量多、行业门类全、历史底蕴深、创新活力强、社会责任重,关工委立足实际,通过整合资源、健全制度、明确主题,推进教育基地体系化。
一是有效整合实体资源。推动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劳模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实践、奋斗精神弘扬”四大主题教育基地共34个,其中红色基因传承基地16个、劳模精神培育基地1个、工匠精神实践基地12个、奋斗精神弘扬基地5个。先后为特色鲜明的七个教育基地挂牌,指导他们创建特色。
二是有效整合内容资源。坚持把用好现有基地与拓展社会基地相结合,实现“五爱”“五育”教育内容落实落地,确保“不留白”“不缺项”“不偏科”。目前的教育基地已覆盖学工、学农、学科技、学历史、学军事,极大增强了青年员工和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三是有效整合师资资源。推动师资力量整合,动态调整充实人才库,把符合条件的刚从各级领导岗位和各专业技术岗位上退下来的同志充实进“五老”队伍。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支持鼓励特色突出、经验成熟、成效显著的“五老”工作室发挥作用,促进“五老”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无私奉献。
二、培养特质,错位发展,突显个性化特色
国资系统关工委推动各教育基地精准定位、错位发展,实现“一基地一特色、一阵地一精神”,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育人格局。
一是培育红色基因特质,强化初心使命。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沿红路·寻初心”“明明德·晓律法”“立匠心·育匠人”“新时代·新思想”四大教学模块,将爱国主义、法治意识、职业技能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渤化集团天津海洋化工科普展览馆系统梳理“永久黄”团体实业救国的历史脉络,引导青少年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激发奋进动力。
二是培育劳模精神特质,强化劳动光荣。中国石化天津石油展厅通过老油票、历代工服、先进事迹等实物史料,系统展现七十余年来一代代石化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奋斗历程,深刻感悟“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模精神内核。
三是培育工匠精神特质,强化职业追求。天津机电工艺技师学院基地不仅面向在校学生开展系统化安全实训,也向社会单位开放资源,延伸教育功能,传递“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青年员工、学生对专业的追求和坚守。
四是培育劳动精神特质,强化学思践悟。轨道交通集团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通过水资源净化实验、蔬菜种植等课程,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亲近自然中体会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食品集团红光农场基地打造集科普教育、农旅观光、团建拓展于一体的综合实践平台,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实现从认知到体验、从感悟到践行的教育升华。
三、正视不足,规范提升,夯实长效化基础
国有企业在推进教育基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大;二是整体利用率还不够高;三是育人机制全链条还不够健全畅通;四是教育基地建设与维护、设备更新及课程开发等缺乏长效经费保障;五是宣传典型、推广品牌还有较大的差距。
我们感到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长效化上下功夫,做实做精做好基础工作。
一是在硬件建设上,做实“三有”基础。有牌子,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基地正式命名与挂牌。有实物,实现从“听说”到“眼见”的提升。有文字,用精准、规范、生动的说明文字,把知识普及和价值引导高度融合。
二是在软件建设上,做精“三力”品质。解说要有说服力,讲解融合史实数据、人物故事,用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打动听众。图文要有感染力,重在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紧扣主题,从而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实物要有穿透力,让一件工装、一台旧设备、一份手稿所承载的奋斗故事、工匠技艺和创新精神直抵心灵,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与共鸣。
三是在品牌建设上,做好“三性”统一。体现思想性,坚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引领,融入时代精神,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体现创新性,紧跟社会发展和青年员工、职校学生需求,更新活动主题和形式,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采用AI、VR沉浸式、体验式、项目式现代化教育手段。体现互动性,改变单项灌输模式,构建双向互动、多方参与的校家企联动模式,打造立得住、叫得响、行得远的天津“国”字号过硬品牌。